[ 2024年民营银行整体业绩承压明显。19家银行合计净利润187.76亿元,同比下滑8.14%。 ]
走过萌芽破土的十年,中国民营银行正式步入第一个完整的十年发展周期。截至2024年末,行业资产规模成功跨越2.1万亿元门槛,完成了从新生机构到“万亿俱乐部”成员的蜕变。然而,这份成长背后,却是日益加剧的经营分化与生存挑战。
各家民营银行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,2024年民营银行整体业绩承压明显。19家银行合计净利润187.76亿元,同比下滑8.14%;净息差虽维持4.11%的相对高位,但年内已收窄0.28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.66%,创下历史新高,拨备覆盖率则跌至近四年低位。
展望未来十年,业内共识认为,AI技术将成为民营银行破局的关键。头部银行凭借持续的技术投入与创新,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优势;然而,尾部银行则需在技术能力、数据治理与业务定位上进行深度变革,否则可能被市场淘汰。不过,AI浪潮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民营银行的头尾分化,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。
行业头尾分化显著
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始于2013年政策破冰。当年11月,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”。政策落地一年后,首批试点迅速开花结果,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等5家机构率先开业,标志着民间资本以独立法人身份正式进军银行业。十年间,机构数量已扩容至19家,成为中国普惠金融版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。
然而,经历了早期的高速扩张,民营银行格局在过去两三年间迅速裂变,呈现出明显的“哑铃形”分化态势。一方面,以网商银行、微众银行为代表的头部机构,依托强大的股东生态协同效应和深厚的科技壁垒,持续虹吸市场增量资源,占据领先地位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总资产规模分别达到6517.76亿元、4710.35亿元,而大多数民营银行总资产规模仍低于千亿元以下水平。
另一方面,尾部银行的生存空间则日益逼仄,多家机构出现了账面收入增长但利润下滑的异常现象。而即便是领跑的头部机构,也未能独善其身,全行业受到净息差持续收窄以及资产质量下滑双重压力夹击。
数据显示,19家民营银行2024年总资产同比增速9.49%,营业收入微增1.87%,而净利润同比下滑8.14%。其中,仅10家实现了营业收入的正增长,其余9家则为负增长。资产质量同步承压。截至2024年末,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.66%,较上年增加0.11个百分点,已高于行业均值。
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指出,具体来看,收入的普遍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兴业务(如财富管理)的贡献;而利润的分化则暴露了部分银行在成本控制、风险定价以及业务结构上的不足。
人工智能技术成下一个关键变量
在盈利分化加剧、资产质量承压成为行业普遍难题的背景下,民营银行站在新十年的起点,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。这些金融改革的“试验田”,下一条增长曲线究竟在哪里?
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指出,民营银行必须摆脱“规模崇拜”,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,风控逻辑要从“跑马圈地”转向“精耕细作”,在现有客户中做深做透,这需要依靠更成熟的技术。
富民银行行长赵卫星进一步指出,建立数字化风控能力的关键在于先锁定目标客群,然后通过持续的模型训练实现精细化深耕。当产业全链条的信息流、物流、资金流逐步贯通,银行能够挖掘出大量潜在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。
刘晓春指出,尽管19家民营银行起步有早有晚,却都赶上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“黄金年代”。网点稀缺、人手精简,迫使它们用互联网和科技“弯道超车”。然而,技术禀赋、股东背景、资本实力的差异,最终让民营银行在数字化乃至整体经营能力上迅速拉开距离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层面,多家银行已启动战略转向。微众银行年内宣布从数字银行全面升级为AI原生银行,其构建的三层AI能力体系已深度融入金融全链条。2025年初,该行推出金融行业首款自研AI智算交换机,实现从硬件交换设备到网络操作系统的全链路国产化。这款投入生产环境的设备最高支持400G GPU/NPU算力卡组网,建网成本降低70%,为百亿级AI模型训练提供硬件支撑。
网商银行则聚焦AI产品化落地,推出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AI产品矩阵。“国内配有专职CFO的企业不足10万家,但AI技术能让专业财务决策服务覆盖数千万小微经营者。”行长冯亮透露。目前该行已开发“AI票据管家”“AI连锁通资金大脑”等垂直工具,形成覆盖企业经营全周期的智能服务体系。技术赋能带来显著效率提升——该行以1600名员工服务超5000万客户,AI算法团队规模正以每年20%的速度扩容。
与头部机构相比,部分中小民营银行则陷入技术困境。一位民营银行人士告诉记者,多家银行因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,导致自研能力建设滞后,还有部分机构在“一行一店”政策下,沦为助贷资金通道。
展望未来,多位业内人士呼吁,在利用技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同时,期待监管能够给予一定的创新探索空间。刘晓春提出,监管政策需根据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进行精准化调整,同时在风险容忍度等核心监管指标上保持相对稳定性。以此为基础,应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空间,促使其在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发展特色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山西智睿祥新能源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AI成民营银行下一个十年的 关键变量》